朋友有個關於做決定的疑惑來問我,有個理專跟他談投資計畫,朋友覺得理專推薦的共同基金看來績效不錯,未來的投資展望也可期待有所成長。整個投資計畫的相關細節,理專說明的也很詳細。但是朋友就是無法做出投資的決定,因為他擔心理專推薦的這檔基金是因為銀行促銷,理專如果推薦成功拿到的獎金比較高。

朋友的心態就跟絕大多數的消費者一樣,明明就已經認為是對自己有利的購買行為,就因為業務員會因此而賺到錢心裡就不舒服。

對自己有利的同時別人也賺到錢,這不就是所謂的雙贏嗎?為什麼會覺得讓別人賺到錢不舒服呢?這種心理狀態真的蠻值得心理學家好好研究一下的。

我問朋友說:「既然理專的說明都很清楚,你也覺得這個投資的未來報酬會不錯,為什麼還是猶豫不決呢?」

朋友說:「我也不知道為什麼,就覺得他的說明像是在幫我上投資學似的。一堆的圖表、數字、歷史分析、專業術語。什麼年化標準差啦,理柏評鑑啦,還好我自己有做過功課還聽的懂,要不然還真的是鴨子聽雷,霧煞煞呢。」

朋友接著說:「我是覺得他很專業啦!分析的都很有道理。可是不知道為什麼,我就是覺得不能夠很信任他幫我處理我投資的錢。」

聽到重點了。這也是大多數客戶在做購買金融商品的決定時會出現的現象--「我該相信他這個人嗎?」

金融商品的業務員,不管頂著多麼專業的頭銜,管你什麼理財顧問、財務規劃師的,到頭來專業還是要回歸於人性。可惜,你可以每天讀財經雜誌看非凡財經台,也可以晚上進修參加考試,身上掛滿了金融專業證照。但是你沒辦法去考一張印著「我最誠實,你可以相信我」的證書。

我建議這位朋友再去找這位理專,請他再介紹說明一次他推薦的基金。等他講完之後你要做一件事,身體稍微前頃,雙眼直視著他的眼睛,這個動作是為了製造一點壓力。問他:「你的說明我都很清楚了,最後我只想請問你一件事。」

「如果這是你的50萬,你會不會投資這檔基金?」

然後你只要注意看著他的眼睛聽他回答,我相信你的直覺就會告訴你該不該相信他了。

我不知道朋友有沒有真的去試試看,倒是我在幫TMR上課時說過這個例子,也現場做過Role Play

有趣的是,有2位資深的TMR在我問完:「如果這是你的50萬,你會不會投資這檔基金?」之後,毫不猶豫立刻用肯定的語氣回答說:「會」。其中一位更厲害,連眼神都一直很堅定的看著我。不過這樣的反應,並沒有讓我真正的感到信任。

TMR就問我:「Kevin老師,那如果你是理專,你會怎麼回應,才能讓客戶信任你呢?」

真是個好問題。我講了客戶端如何測試業務員,接下來換個角度,下次來講銷售端如何接客戶出的招,然後取得信任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常振國Kev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