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簡報1  

近來對岸的培訓市場一直在講微學習、碎片化學習

強調很短的時間內,講一個問題點、一個知識點、一個解決方法。

如果是技術操作性的培訓,可以用這個方法快速學習,解決問題。

如果是認知思考性、行為調適性工作的培訓呢?

要多少的碎片才能成為整體?

是否夠多的碎片就一定能成為整體呢?

偏偏我看到一些碎片化學習的課題談的是:

如何處理情緒不滿的客戶,或是如何跟強勢的客戶溝通。

我懷疑,這類型跟人互動相關的工作,是否能夠用許多的碎片化知識方法連結成為整體。

業務銷售、客戶服務、溝通協調、衝突管理、領導管理、創新思維

這類型主題的培訓是否適合碎片化學習?

如果一個培訓師設計的課程,只是運用一堆碎片化知識填滿課程,會是什麼樣的情況?

網路上碎片化知識取之不盡,移動設備讓你隨時隨地可以取得這些碎片化知識。

那麼培訓師也會成為下一波的恐龍職業嗎?

我比較相信,培訓師設計一個課程需要的是一個系統結構,

引領學員看見該主題的整體性,進一步能啟發思考,去發展知識之間的相互連結。

如果做不到這一點,我們就該質疑培訓的價值。

有些知識的保存期限不長,培訓師的課程需要經常更新調整,

但不表示要一昧的追求流行議題。

一門課程的深度不是讀了幾本相關書籍就能形成的,其中還包含了相關的知識體系,

甚至還有培訓師對這個課題的理念融入其中。

對岸講培訓有個流行語:任何不提供方法的培訓,都是耍流氓。

我改寫一下:任何不能啟發思考的培訓,才是真的在耍流氓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常振國Kev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